仑伐替尼,又翻译为乐伐替尼,研发代号E7080,是日本卫材(Eisai)公司研发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‒3(VEGFR 1-3)、成纤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-4(FGFR 1-4)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(PDGFRα)、RET 和 KIT 的口服多靶点抑制剂。 在香港有两种剂量
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是患者最最关注的两个方面,关于乐伐替尼的临床数据 针对肝癌适应症,REFLECT研究(HCC,N=476)中仑伐替尼的不良反应(≥10%)主要包括:
下图为两组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、3-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实验室异常数据。
在中国大陆+台湾+香港(CTH)人群中,共有288名受试者被随机分组接受仑伐替尼(144名受试者)或索拉非尼(144名受试者)治疗。中位年龄为57岁,85%为男性,15%为女性。
在CTH 人群中,仑伐替尼组大部分患者(97%)都发生过至少一次不良反应。仑伐替尼治疗的患者( ≥20%)中观察到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按照降序排列包括:高血压(44%)、疲乏(35%) 、腹痛(32%) 、腹泻(32%) 、体重下降(32%) 、血小板计数降低(28%) 、蛋白尿 (27%) 、掌跖红肿综合征(24%) 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(24%)、关节痛/肌痛 (22%) 、食欲下降(22%) 、出血事件(22%)、 白细胞计数降低(21%) 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(20%) 。
接受仑伐替尼的患者中有63%发生3 级或3 级以上的不良反应。仑伐替尼治疗患者中( ≥5%)最常见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为:高血压(23%)、血小板计数降低(10%)、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(8%)、血胆红素升高(8%)、蛋白尿(6%)、 γ-谷氨酰转移酶升高(6%)、体重下降(6%)、白细胞计数降低(6%)。
在CTH人群中,仑伐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(≥2%)是出血事件(5%)、胆汁淤积性黄疸(3%)和呼吸衰竭(2%)。
在CTH 人群中,46%接受仑伐替尼的患者出现导致剂量减少或中断的不良反应。导致仑伐替尼剂量减少或中断给药的最常见不良反应(≥5%)是血小板计数降低(9%)、蛋白尿(7%)和高血压(6%)。
在CTH 人群中,仑伐替尼治疗组中13%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。导致仑伐替尼中止的最常见不良反应(≥1%)是出血事件(2%)和胆汁淤积性黄疸(1%)。
仑伐替尼组未出现新的毒副作用,两组导致治疗停止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。虽然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下降,但仑伐替尼组观察到有意义的恶化延迟。影响生活质量的不良事件如手足综合症、腹泻、脱发的发生率,仑伐替尼组均小于索拉非尼组。 仑伐替尼组的治疗时间远长于索拉非尼组(5.7个月 vs 3.7个月),这势必会导致仑伐替尼组不良事件增加。按患者-年调整以后,仑伐替尼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.9次/患者-年,索拉非尼组为19.7次/患者-年。调整后仑伐替尼的实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索拉非尼组 |